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跨越世纪铸科学丰碑,杨振宁以智慧与担当照亮中国科研前行路

时间:2025-10-20 01:51:42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享誉全球的物理学泰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科学家,用毕生精力推动了人类对物质世界规律的认知,更以深邃的学术眼光和赤诚的爱国情怀,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铸就了不朽丰碑。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始于西南联大,1945年赴美深造后,在芝加哥大学师从"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期间,他曾与爱因斯坦面对面交流,这段经历被他形容为"难以集中注意力的神圣时刻"。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的传统认知,这项成果不仅为他们赢得诺贝尔奖,更开启了粒子物理研究的新纪元。

在理论物理领域,杨振宁与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这个数学框架不仅支撑起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更衍生出多个菲尔兹奖级别的研究方向,其影响力渗透至几何、拓扑等纯数学核心领域。正如《纽约时报》在讣闻中所言,他的数学美感"揭示了自然界运行规律中出人意料的扭结"。

上世纪70年代,杨振宁开始频繁回国讲学,架起中外科学交流的桥梁。2003年定居清华后,他亲手创立高等研究院,将国际前沿的科研理念带入中国。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回忆,早在量子信息科学尚未受重视时,杨先生就敏锐指出其发展前景,并鼓励包括姚期智在内的科学家回国效力。在杨振宁的推动下,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汇聚了段路明等一批青年才俊,中国量子科技研究由此步入快车道。

对于科研人才培养,杨振宁有着独特的见解。当中国科大首创少年班时,他以费曼为例强调:"不要给少年天才套上模子,要让他们自由吸收知识。"他主张高校间应加强学术交流,建立考核淘汰制度,并强调科研选题要着眼未来三年的发展潜力。这些理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基础科研的体制建设。

杨振宁的科学思想始终贯穿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他曾在访谈中表示,人类大脑的神经元数量与自然的深度相比微不足道,这种谦逊态度体现在他对"万有理论"的审慎看法上。晚年演讲中,他坦言相信存在"造物者",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这种对自然界的敬畏感随年龄增长愈发强烈。

这位科学巨匠的影响力早已超越物理学范畴。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在西湖大学发起全场默哀,称其离去是"整个科学界的损失";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回忆,杨教授与该校有着深厚渊源,是无数科学家景仰的泰斗。在复旦大学,杨振宁不仅以学术影响力激励学子,其父杨武之曾任数学系教授的渊源,更让他与这所高校结下不解之缘。

2001年,杨振宁在上海作"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演讲时预言,未来三四十年全球科技发展将向应用层面倾斜,芯片技术、医学与生物工程将成为经济增长引擎。这个预见在二十年后得到充分验证。核物理学家马余刚回忆,8年前杨振宁参观上海光源时,曾特别约定要见证"硬XFEL"装置的成功。

杨振宁生前多次提及,自己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树立科学自信。30年前他便坦言:"我的科学成就让中国人相信,我们并不比别人差。"这种家国情怀贯穿其一生,从早期追随费米参与曼哈顿计划,到晚年全力推动中国基础科研,他始终以科学家的身份践行着对祖国的承诺。如今,清华园照澜院的"归根居"已成历史,但他播下的科学火种,正在新一代研究者手中继续燃烧。

更多热门内容
Agentic AI时代:借亚马逊云科技之势,重塑组织、商业与出海新路径
所以我觉得是,充分地去leverage像亚马逊云科技能够提供的系统能力,拥抱AI-DLC,这是在AI时代你要做成功的创业或者业务转型,必须要有的一个因素。 张鹏:回到朱总这边,最近您也聊得比较多——中国创业者…

2025-10-20

IROS 2025“桃源”机器人挑战赛收官 全球顶尖团队竞逐具身智能前沿
中新网杭州10月19日电 (钱晨菲 吴怡欣)10月19日,IROS 2025“桃源”与真实世界机器人学习挑战赛(简称“IROS 2025‘桃源’机器人挑战赛”)线下总决赛在杭州钱塘智慧城的杭州智能机器人产业园…

2025-10-19

2025中国VR50强名单揭晓 七成企业含“新”量高 区域生态集聚初现
近年来,“中国VR50强企业”含“新”量逐年提高,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选企业数量由2023年的4家提升至2025年的38家,占企业总数的76%。 从“中国VR50强企业”…

202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