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内饰行业掀起了一股跨界热潮,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柔性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领域。从兴业科技与苏州能斯达达成合作,到常熟汽饰携手荷兰Brighter Signals公司,这一赛道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汽车内饰企业的加入。
为何汽车内饰企业会集体瞄准电子皮肤这一新兴领域?行业专家指出,这主要得益于两者在技术层面的高度同源性和需求上的高度适配性。汽车内饰企业长期专注于柔性高分子材料、触感优化以及轻量化设计等领域,而电子皮肤对亲肤质感、耐久性和柔性适配的要求,与汽车内饰中座椅表皮、方向盘包覆以及中控面板等产品的技术需求不谋而合。同时,随着人形机器人和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蓬勃发展,电子皮肤作为人机交互的核心部件,其市场需求正急剧增长。而汽车内饰企业在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恰好能够解决电子皮肤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的关键难题。
在这场跨界浪潮中,天安新材的布局尤为引人注目。作为一家从材料供应商成功转型为产业生态圈构建者的企业,天安新材多年来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构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CNAS实验室等多层次研发体系,公司不断突破传统高分子材料的局限。其研发的柔性材料在柔软度、亲肤触感和耐久性方面均实现了显著提升,为电子皮肤提供了理想的载体支撑。
在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赛道上,天安新材更是展现出了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公司不仅提出了“皮肤—肌肉—骨骼”一体化结构构想,计划用柔性高分子材料替代传统金属结构,以赋予机器人更加自然和安全的交互体验;还通过参股若铂机器人,成功切入智能机器人领域。若铂机器人作为伺服驱动器国家标准的发起人之一,拥有自主研发的高精度驱动系统和核心算法,这项国家级“卡脖子”技术为天安新材的触觉传感器提供了稳定的执行载体,形成了“材料+驱动+感知”的协同闭环。
而与天安新材携手合作的他山科技,则以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为合作增添了更强的“感知内核”。这家由清华大学团队于2017年创立的企业,汇聚了平面电容技术发明人孙滕谌、北航电子工程专家马扬等顶尖人才,并聘请了ARM芯片架构发明人、英国两院院士Dr. Steve Furber担任首席科学家。他山科技已构建起“芯片-传感器-算法模型-平台”的全链条技术体系,不仅攻克了触觉多维感知信号同时解析的全球技术难题,还研发出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触感专用芯片。作为英伟达Isaac Sim平台的首个触觉感知合作伙伴,其“仿真+实采”技术路径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大量感知训练,从而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测试成本。
在签约座谈会上,他山科技CEO马扬强调了合作的核心价值:“机器人产业正在从‘功能导向’向‘情感导向’转变,而让机器人具备温度的关键,正是天安新材所深耕的柔性材料技术。”天安新材董事长吴启超也补充道:“我们在汽车内饰柔性材料领域积累了多年的技术经验,特别是在轻量化、快速成型及模块化设计方面。这些技术将为电子皮肤提供理想的载体支撑。”此前,双方在技术交流中已达成共识,通过柔性材料替代传统金属外壳,可以使机器人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具备更加自然的人机交互姿态。
这场跨界合作正逐步打通电子皮肤从“能感知”到“会感知”的关键环节。当机器人不再仅仅是机械的执行者,而是能够与人类进行自然互动的“伙伴”时,技术的温暖价值正通过材料与感知的深度融合而逐步显现。随着多家汽车内饰上市公司陆续入局,柔性触觉传感器赛道的竞争格局逐渐清晰。天安新材与他山科技的合作不仅整合了材料端与感知端的核心优势,也为行业提供了“跨界协同”的新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