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合肥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声博会上,一款名为“小丽”的长者陪伴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款机器人不仅能测量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还能实时监测跌倒等异常情况,并在第一时间联系家属。它通过个性化的互动问答和生活提醒功能,为老年人描绘出“智慧养老”的全新图景。目前,“小丽”已在国内数十家养老机构开展试点,并持续优化升级,未来有望走进更多普通家庭。
“小丽”的研发团队来自森丽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该公司技术总监洪泽表示,中国日益完善的开发者生态和开放共享的技术平台,大幅降低了智能应用和产品的开发成本,提高了开发效率,让开发者能够更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创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9000亿元,同比增长24%。作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与创新的核心力量,中国开发者团队正加速壮大,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以科大讯飞创立的讯飞开放平台为例,该平台为开发者提供大模型、语音合成与识别等服务。截至10月31日,平台已开放872项AI产品与能力,聚集了超过960万开发者团队,其中与大模型直接相关的开发者团队超过190万。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介绍,平台开发者团队数量每年新增约200万,而从2010年成立到2021年首次突破200万,用了11年时间。如今,千千万万的开发者通过二次创新,开发出更多AI产品,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开发者群体的画像也在发生显著变化,从过去的“精英、专业、集中”逐渐转向“普及、多元、下沉”。这一群体不仅扩展到更广泛的大众和学生群体,女性参与比例明显提升,非程序员群体也在同步扩大。
知乎与魔搭社区联合发布的《AI时代开发者生态白皮书》显示,28至32岁的开发者是当前的中坚力量,占比达28%;33至37岁的开发者占22%;23至27岁的年轻开发者占20%。白皮书指出,这一年龄分布体现了开发者群体经验与活力的结合——年轻开发者带来创新锐气,资深从业者则凭借深厚的工程直觉和系统性思维,驾驭人工智能的复杂性。
广东工业大学的研一学生苏向标是年轻开发者中的一员。今年8月底,他和队友耗时数月开发出一款游戏智能翻译插件。该插件不仅能实时翻译海外游戏字幕,还能根据玩家的英文水平生成专属单词和语法学习笔记,并自动生成题库,帮助玩家边玩边学。苏向标表示,除了学校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他平时还会在开源社区学习技术,“这里聚集了全国各大高校的人工智能爱好者,大家会自己编写教程并分享交流。”
为培养更多人工智能人才,中国多地正加快学科和专业布局。安徽有40多所本科高校设置了500多个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业点;北京有3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广东提出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学院等大平台,汇聚政产学研优质资源。这些举措不断扩容人工智能人才“蓄水池”。
多元群体的加入也在增强人工智能的普惠性。视障人士曹军自2018年起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屏幕“开口说话”,帮助视障人士更方便地操作手机和电脑。他研发的读屏软件能让视障用户通过语音朗读读取电脑和手机的所有信息,例如拍下一张照片后,手机会自动解读并播报照片内容。目前,这款软件已累计服务超过40万视障用户。
曹军创办的科技公司有40多名员工,其中约七成是视障人士。这一安排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还能更精准地理解视障用户的需求。曹军说:“人工智能为视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带来了一双科技的眼睛,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拓宽生活工作的边界和可能性,这正是科技向善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