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对标,是示弱还是借势突围?

时间:2025-04-02 15:19:24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在近期的一场汽车新品发布会上,某品牌高层将一款业界公认的常青树车型作为参照对象,表示自家新车在该细分领域内拥有与之抗衡的实力,甚至展现出超越前者的潜力。然而,这一言论却引发了现场媒体人士的不同看法,有人私下议论:“选择对标谁,不就等于承认自己暂时不如对方吗?”

这一观点引人深思。提及燃油车时代的经典车型,诸如大众朗逸、日产轩逸在紧凑型轿车领域的标杆地位,大众帕萨特与凯美瑞、雅阁、天籁在中级轿车市场的强势表现,以及本田CR-V、丰田RAV4在SUV市场的统治力,还有MPV市场中的GL8等,这些车型不仅在销量上遥遥领先,更在用户口碑、产品质量及品牌影响力上构筑了难以撼动的壁垒。

新车型上市时选择这些标杆作为对标对象,本意是希望通过“借船出海”的策略迅速建立市场认知,而非示弱。但在许多业内人士眼中,这样的对标行为似乎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置于了下风,显得有些多余。

事实上,自主品牌在多个细分市场的突破,不仅仅是销量数字的简单超越,更是对整个汽车产业话语权的一次深刻重构。从星瑞以B级车的标准打造A级车,到逸动PHEV重新定义混动市场的价值,这些车型通过技术升级和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正在逐步改写由合资品牌主导家用车市场的旧有格局。

进入智能电动车时代,每一次精准的对标都成为了新产品乃至新品牌向旧秩序发起挑战的信号,也是通往未来的重要指引。有了燃油车时代的对标经验,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了更为显著的超越。

去年,比亚迪海鸥凭借45.36万辆的年销量,成功超越了轩逸和朗逸,成为当年轿车市场的销量冠军。其销量优势主要源自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力,特别是在节能和智能化方面的卓越表现。

从比亚迪海鸥在紧凑型轿车市场的成功,到小米SU7在中型轿车市场的崭露头角,再到SUV市场的问界M7和MPV市场的腾势D9,自主品牌实现了对合资标杆车型的全方位超越。在它们的共同努力下,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影响力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已逼近70%。

这些后来者之所以能够实现指数级的增长,离不开自主品牌在拓荒时期采取的对标策略。选择对标竞品,不仅是一款新车上市的策略,更是一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重构市场格局的战略宣言。尤其是在传统认知根深蒂固的豪华车市场,这种参与感尤为重要。

特斯拉Model 3将奔驰C级视为竞品,蔚来ES8宣称对标宝马X5,这些看似“不自量力”的举动,最终却通过市场数据证明了它们的实力。它们不仅侵蚀了传统豪强的市场份额,更颠覆了市场对新时代豪华的认知。对标的本质,在于价值坐标系的重构,是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新的评价标准。

特斯拉以续航里程和自动驾驶能力为核心指标,重新定义了豪华轿车的价值;蔚来则通过用户运营体系,将服务体验转化为产品力的关键要素。这些新势力车企通过在对标中展现的精准卡位,不仅避免了在传统赛道上与巨头硬碰硬的尴尬,还成功地将竞争引入了自身更具优势的价值维度。

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书写新的竞争范式。小鹏的XNGP智能驾驶系统对标特斯拉FSD,极氪001在操控性能上挑战保时捷Panamera……这些案例表明,高明的对标策略应该像围棋中的“碰”一样,既利用对手的势能,又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

更多热门内容
特斯拉纯视觉VS激光雷达:为何国内智驾难逃“看得清却不懂行动”宿命?
你想啊,一辆车在高速上开一百多公里每小时,你就算提前两三秒看到前面有静止障碍物,你能不能刹住,不是靠“有没有看到”,是靠看到以后能不能及时判断、及时执行。强它背后那一整套能实时理解世界并反应过来的闭环神经网络…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