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小米SU7车型的严重交通事故在安徽省铜陵市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该事故导致三名在校大学生不幸丧生,社会舆论对此反响强烈。
虽然智能驾驶技术引发的交通事故并非首次,但此次事件的严重性及其涉及的车辆作为业界焦点,使得该事件备受瞩目。目前,官方尚未公布详细的事故调查报告,但这一悲剧已经引发了关于智能驾驶技术普及与安全性的深刻讨论。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成为汽车行业的一大热点。长安汽车、比亚迪等领军企业率先布局,吉利、广汽、奇瑞等品牌紧随其后,纷纷推出智能驾驶相关产品,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种狂欢的氛围。部分车企甚至已经开始加速布局L3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
然而,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投入与收益之间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一些安全措施被忽视,从而增加了潜在风险。此次事故中,涉事的女大学生驾驶员在母亲多次提醒不要盲目信任智能驾驶的情况下,依然对其安全性充满信心,这反映出部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
这起事故无疑给整个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尽管车企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消费者体验科技带来的便利,但自动驾驶技术关乎用户的生命安全,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现在是否适合全面推广智能驾驶技术,值得业界深思。
一些观点认为,当前智能驾驶技术尚未成熟,但实现自动驾驶是早晚的事。然而,车辆行驶面临的外部环境极为复杂,意外情况难以预料。因此,即便自动驾驶是最终目标,也不能以生命为代价进行试错。
对于智能驾驶技术,应持谨慎态度。在L0和L5之间,不应存在任何中间选项。技术研发与产品传播都应基于对用户生命安全的敬畏。同时,在技术普及之前,更重要的是提升消费者的认知,避免类似盲目信任智能驾驶的情况发生。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多起驾驶员在智能驾驶辅助下睡觉开车的视频,这种行为对自己和其他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极不负责任。这反映出部分消费者在不了解产品和功能的情况下,就敢将驾驶权完全交给智能驾驶系统。这种信任一方面源于车企的夸大宣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缺乏敬畏之心。
比亚迪宣布“全系车型都将搭载高阶智驾”后,引发了行业内关于高阶智驾定义的争议。然而,更大的隐患在于,如果汽车从业者都无法界定这一概念,消费者获取的信息将更加模糊,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在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认知清晰之前,全面推广智能驾驶技术为时尚早。
技术本身并无罪,关键在于技术普及者是否进行了正确引导、明确了责任划分,并阐明了利害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车企的传播外,还应考虑设立自动驾驶资格考试,确保只有具备相应资格的驾驶员才能使用自动驾驶功能。同时,车企也应根据用户情况,在后台限制不符合条件的驾驶员使用自动驾驶。
有车企高管认为,完全不用智能驾驶是因噎废食。然而,智能驾驶并非刚需,未来也不应成为刚需。是否标配智能驾驶功能不应成为衡量汽车价值的唯一标准。对于个人而言,如果买车后主要依赖自动驾驶,那么打车或许是一个更为划算且安全的选择。
面对智能驾驶这一新事物,保守并非固步自封或拒绝改变,而是保持谨慎的态度。如果为了加速产业变革而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么保守一些总比激进要好。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应稳扎稳打,确保每一步都安全可靠。
最后,借用一句经典台词: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得太大容易出问题。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同样需要脚踏实地,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