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汽车近日在中国市场迈出了重大一步,正式宣布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作关系终止,并全面停止其发动机业务的运营。这一决定,无疑为三菱汽车在中国长达数十年的生产历史画上了句号。
回顾历史,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足迹曾熠熠生辉。早在80年代,三菱便以技术转让的形式,为中国多家汽车制造商提供了技术支持,猎豹、长丰等品牌的部分车型,均可见三菱技术的深刻影响。1997年,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成立,更是为国产车提供了大量发动机,一度占据了市场的30%份额。
然而,市场的风云变幻总是令人难以预料。自2019年起,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内部矛盾开始浮现,广汽三菱的发展步伐明显放缓。步入2020年代,三菱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更是每况愈下。2022年,其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仅维持在16%,几乎处于闲置状态;2023年3月,整车生产被迫暂停,同年10月,三菱正式宣布退出整车业务。而今年7月,广汽埃安以象征性的1元价格接手了长沙工厂,标志着三菱在中国市场的整车业务彻底结束。
此次发动机业务的退出,其实早有端倪。就在7月2日,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已悄然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等原有股东退出,新的投资者开始介入。
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衰败,背后原因复杂多样。在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三菱显得力不从心。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快速发展,2024年的渗透率已超过50%,而三菱推出的末代电动车阿图柯,仅仅是广汽埃安V的换标版本,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同时,在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中,三菱地位边缘化,资源投入有限,中国区业务的决策受到诸多限制,导致产品规划混乱。
三菱还多次陷入质量丑闻,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信任。发动机技术的停滞不前,也使其失去了众多自主品牌客户。如今,三菱汽车正式告别中国市场,成为日系汽车品牌中首个完全退出中国的跨国企业,结束了长达40年的中国市场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