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这位昔日在中国市场稳坐豪华车销量头把交椅的品牌,如今却面临着销量持续下滑的困境。近日,华晨中国发布的盈利警告公告,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宝马在中国市场挑战的警钟。
公告显示,预计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六个月内,华晨中国的未经审核除所得税前溢利将较2024年同期大幅减少约34%至36%。这一惨状主要归咎于其联营公司华晨宝马的业绩下滑。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华晨中国预计税后溢利却同比增加10%至13%,这得益于减少派发股息的策略。受此消息提振,华晨中国的股价一度飙升超9%,部分投资者认为其当前估值颇具吸引力。
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主要依靠其合资公司华晨宝马,而华晨中国持有该公司25%的股份。近年来,宝马的销量数据却如同坐上了过山车。2021年,宝马以84.62万辆的销量达到了巅峰,连续三年蝉联中国豪华车销量冠军。然而,好景不长,2022年销量首次下滑至79.2万辆,虽然仍居豪华品牌之首,但已显露出疲态。进入2023年,销量短暂回暖至82.5万辆,其中纯电动车销量约10万辆,同比增长4.2%,但这背后却是价格战的苦果。
到了2024年,宝马中国的销量更是加速下滑至71.45万辆,同比暴跌13.4%,跌幅位居BBA之首。尽管纯电车型销量约10.7万辆,同比增长7.7%,但仍未能抵消燃油车的颓势。今年,这一下滑趋势仍在持续。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市场却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局面,上半年乘用车累计零售量达1090.1万辆,同比增长10.8%,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更是大幅提升。
宝马的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为了应对中国品牌电动汽车的冲击,宝马采取了激进的价格策略,i3车型价格直降8万元至10万元,5系燃油车起步价也降至约32万元。这一降价策略短期内确实提振了销量,但好景不长。2024年中,宝马突然退出价格战,将车型终端优惠普遍回收3-5万元,却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多地4S店被曝拒绝交车并要求临时加价,被网友吐槽为“吃相难看”。
作为全球豪华品牌,宝马退出价格战的初衷是维护自身品牌价值,希望延续其豪华品牌的定位及产品溢价能力。然而,这一决策却严重误判了市场行情,优惠回收后销量立竿见影地下滑。仅仅两个月后,宝马不得不再次释放优惠以提振销量,但降价却损害了老用户利益及品牌价值,陷入了两难境地。
随着电动汽车品牌的崛起,宝马等传统豪华品牌在30万至50万元及以上的高端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理想L9、问界M9等车型成功抢占了部分BBA市场,而宝马的原有车型则纷纷降价求生。在产品力落后的情况下,单纯的品牌价值已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即便降价,也未能挽救销量,反而导致部分经销商流失。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宝马开始加速转型。2025年,宝马在售车型的实际降价幅度依然不小,以某平台价格展示为例,宝马3系、5系等车型的平均裸车价格远低于指导价。为了应对市场挑战,宝马与中国顶级供应商合作,研发重心东移,并推出了新世代操作系统及智能电子电气架构。宝马还进行了高层人事调整,宝思齐接任华晨宝马CEO,将主导中国市场的“逆袭”战。
宝马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推出多款新车,包括新世代车型。然而,面对新能源时代的系统性危机,宝马能否通过新平台、新车型扭转用户印象,在激烈的中国市场重新站稳脚跟,仍需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