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中国启动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以伴飞撞击模式为地球筑起安全屏障

时间:2025-09-08 01:42:34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中国航天领域近日迎来一项突破性进展——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实施方案,计划通过发射专用航天器对潜在威胁小行星实施主动防御,为人类构建太空安全屏障。

据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介绍,该任务将采用"双伴飞+撞击"的创新模式:首先发射搭载观测器的伴飞航天器抵达目标区域,在完成精确探测后释放撞击器实施动能撞击,最后由观测器持续监测撞击效果。整个防御过程将在距离地球约1000万公里的深空展开,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系统开展小行星防御技术验证的国家。

数据显示,地球周边存在超过2.8万颗直径大于140米的近地小行星,其中约15%具有潜在撞击风险。虽然地球大气层每年会烧蚀约48.5吨太空物质,但直径超过50米的小行星仍可能突破大气层,在地面造成灾难性破坏。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事件中,一颗直径约20米的小行星在未被预警的情况下进入大气层,导致150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3300万美元。

此次防御任务的技术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深空导航技术,航天器需在无地面站实时支持的条件下,自主完成数亿公里的轨道修正;其次是撞击精度控制,要求将误差控制在米级范围内;最后是效果评估体系,需建立撞击动能传递与轨道偏转的数学模型。科研团队已通过地面模拟实验,验证了不同材质小行星的撞击响应特性。

国际航天界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美国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专家指出,中国方案的创新性在于将防御过程分解为"探测-撞击-评估"的完整链条,相比美国2022年DART任务的单次撞击模式,能更全面地验证防御技术有效性。欧洲空间局已表示希望参与后续数据共享与合作研究。

根据任务规划,我国将在2027年前后实施首次防御实验,目标选定为一颗直径约60米的近地小行星。若实验成功,意味着人类首次掌握主动改变天体轨道的技术能力,这将对全球灾害预警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正如吴伟仁院士所言:"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人类文明存续的战略投资,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太空治理担当。"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