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技术从概念炒作转向产业落地,消费电子行业正经历一场由技术驱动的深刻洗牌。苹果、三星等头部企业凭借Apple Intelligence、Galaxy AI等生态体系重构产品价值,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持续推高品牌溢价。这场变革中,传统硬件厂商却普遍陷入增长停滞的困境,而中国出海品牌安克创新(Anker)的业绩表现,成为观察行业分化的典型样本。
安克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128.67亿元,同比增长33.36%;净利润11.67亿元,同比提升33.8%。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其"性价比+品牌"双轮驱动的轻资产模式——将生产外包、聚焦研发设计,使毛利率长期维持在40%以上。但硬币的另一面,过度依赖线上渠道(亚马逊占比近50%)和海外市场的策略,正面临电商平台政策收紧、产品同质化加剧的双重挑战。
2025年充电宝召回事件成为公司品控体系的试金石。因电池过热隐患,安克在海外率先召回115.8万台产品后,才在国内启动相应流程。这一"双重标准"操作引发舆论质疑,导致公司新增1.3亿元质量保证金负债,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11.32亿元。更棘手的是,同期在德国推出的家庭储能系统Solix X1因客户线索不足,引发合作伙伴PRIMONO解约并索赔数百万欧元,暴露出其海外业务扩张中的风险管理短板。
在资本运作层面,安克展现出独特的财务艺术。路透社披露,公司正与多家投行洽谈2026年初赴港二次上市,而此前已累计分红30.67亿元。2025年中报发布同期,仍宣布每10股派现7元,实控人阳萌、贺丽夫妇借此获得约1.78亿元。这种"左手融资、右手分红"的策略,虽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但在业务转型关键期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透明度的讨论。
安克的战略调整轨迹折射出中国出海企业的典型路径。2020年提出的"浅海战略"旨在通过涉足音频设备、3D打印、割草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复制成功,但截至2025年已关停10个产品团队。当前重点布局的安防、清洁品类,既面临科沃斯、追觅等专业品牌的竞争,又遭遇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在储能领域的降维打击。2025年上半年,其充电储能类产品毛利率降至上市以来新低,资产负债率突破50%,凸显转型压力。
资本市场对安克的估值逻辑始终存在分歧。作为海外收入占比超96.5%的企业,其27.7倍的市盈率已高于消费电子行业15-25倍的平均水平,但与具备生态协同能力的影石创新(预测PE56.4倍)相比仍有差距。这种估值差异本质上是市场对企业身份的认知分歧:安克究竟是依赖供应链效率的制造企业,还是拥有技术护城河的智能硬件平台?
创始人阳萌多次强调"我们不是充电宝公司",但2025年上半年充电与储能业务仍贡献52.97%营收。在从"产品公司"向"生态平台"跃迁的过程中,安克需要平衡轻资产模式与技术积累的关系——既要保持渠道灵活性,又要构建品控体系和供应链话语权。充电宝召回事件付出的财务与信誉代价,以及储能业务毛利率下滑的现实,都在提示:真正的行业壁垒,终究要靠硬核技术沉淀而非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