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赛道上,一场关于“未来如何被定义”的竞争正在上演。特斯拉Optimus与Figure 03几乎同步推进第三代产品,但两者呈现出的市场策略与技术路径,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业图景。
2025年10月,Figure 03以一支家庭场景的“一镜到底”视频引爆舆论。视频中,机器人轻放碗盘、避开宠物、整理台面,动作自然流畅,仿佛已融入日常生活。创始人Brett Adcock并未强调算法参数或硬件结构,而是通过具象化的生活场景,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机器人就在身边”。这种叙事策略迅速占领大众心智,使Figure从实验室产品转变为“未来生活的可见样本”。
与此同时,特斯拉Optimus V2.5的展示却显得克制。马斯克仅放出金色外壳机器人操作爆米花机的片段,并强调这仍是内部升级版本。其公开讨论的焦点集中在AI芯片、执行器与供应链优化——这些对工程师与投资者至关重要的细节,却难以转化为普通用户能感知的故事。当Figure用“生活感”赢得关注时,Optimus更像一次技术迭代,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登场”。
两家公司的技术路线分歧,在2024年春天已初现端倪。Figure 02接入OpenAI模型后,机器人开始理解语音指令、识别物体并规划动作。厨房中递苹果的场景,首次让人形机器人摆脱“表演”标签,展现出真实的任务执行能力。而特斯拉与波士顿动力等传统玩家,仍聚焦于打磨机器人的身体可靠性——用钢铁与算法构建一具能稳定工作的躯体。
进入2025年,这种差异愈发明显。Figure 03搭载自研Helix系统,指尖可感知3克压力,手掌嵌入微型摄像头,外层覆盖柔性织物以防压迫人体。更关键的是,Figure同步启动了BotQ工厂与Project Go-Big数据集工厂。前者年产能达1.2万台,实现从手工组装到流水线生产的跨越;后者通过数千台机器人采集日常任务数据,构建“世界的记忆库”。这种“先让智能跑起来,再完善身体”的策略,体现了AI公司典型的思维模式。
特斯拉则选择从另一端突破。2025年初,公司关闭Dojo训练中心,整合AI5与AI6芯片架构,将资源集中投入算力与控制系统。Optimus团队放弃动作捕捉训练,改用纯视频学习——让机器人通过观察人类动作完成模仿。马斯克认为,视觉足以成为智能入口,但这种方法面临现实挑战:视频能教会“看”,却无法传递“触觉”;机器人知道“该怎么做”,却感受不到“该用多大力”。每一次失误都需要在真实机器上调试,这或许是Optimus V3迟迟未全面展示的原因。
技术路径的分歧,背后是两位领导者的不同考量。39岁的Brett Adcock以“全部资源押注单一赛道”的姿态推进项目。Figure没有其他业务线,也没有资产包袱,可以专注于“让机器人进入世界”这一目标。而54岁的马斯克作为特斯拉CEO,需为AI架构、能源网络与芯片体系留出容错空间。他不能让未完成的机器人成为股价风险,因此更强调“可控、可制造、可复用”的系统构建。
这种差异在项目推进节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24年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曾预测人形机器人与人类比例可能达1:1,全球年产量或超10亿台。但到了2025年夏季电话会议,他的表述变得谨慎:“原型机正在办公室走动。”供应链问题进一步拖慢进度——机械手执行器生产滞后,大量Optimus机体因缺乏关键部件而闲置。工程副总裁Milan Kovač的离职与商业机密诉讼,也暴露出团队动荡。
相比之下,Figure在2025年实现了研发、生产与数据三条线的同步打通。Brett多次强调,公司不是为了展示而造机器人,而是要让其真正融入现实。这种“先看起来能工作,再变成能工作”的策略,与特斯拉的稳扎稳打形成鲜明对比。
华鑫证券研报指出,马斯克的工作重心正在回归机器人业务,但多线并行导致新产品进度滞后。而Figure的加速推进,本质上是一场“叙事高地”的抢占——其Helix模型与真实交互能力仍需验证,但已通过公众想象构建起市场优势。特斯拉虽未登上热搜,却掌握着能源、制造与供应链等产业化核心环节。当人形机器人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决定胜负的或许不是谁先亮相,而是谁能让一百万台机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