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牛津大学牵头的研究团队近日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开发出一种无需电子系统驱动的软体机器人。该设备完全依靠气压变化实现运动控制,摆脱了对传统马达、电路板及编程指令的依赖,为机器人技术开辟了全新路径。
这种新型装置通过模块化气压单元构建,每个单元兼具运动、感知与控制功能。当空气压力作用于特定结构时,单元既能像肌肉纤维般收缩伸展,又可模拟触觉传感器感知接触强度,同时还能通过阀门结构调节气流方向。研究团队将这种设计比作生物神经网络,强调其通过物理交互而非数字信号实现协调。
实验显示,由多个单元组成的机器人原型(尺寸约鞋盒大小)能自主完成跳跃、爬行及震动等复杂动作。单个模块在持续气压输入下,可同步执行三种功能并产生规律性运动节奏。当多个模块互联时,系统会自发形成同步运动模式,整个过程无需任何计算机介入。
该技术的核心创新在于将决策机制直接编码在物理结构中。传统机器人需要中央处理器解析环境数据并发出指令,而新型软体机器人通过材料特性与气压动力学的结合,使适应性行为自然涌现。这种设计显著降低了能耗,特别适合在电力供应受限或地形复杂的场景中应用。
软体机器人领域长期面临将行为逻辑写入物理结构的挑战。研究团队从生物运动机制中获得灵感,发现章鱼等无脊椎动物无需大脑集中控制即可协调肢体。通过模仿这种分布式智能系统,他们开发的模块化单元可像乐高积木般自由组合,无需修改基础设计就能构建不同形态的机器人。
目前实验室已实现多种基础运动模式,包括定向爬行、连续跳跃等。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技术路线有望推动机器人向更高效、更鲁棒的方向发展,尤其在灾害救援、医疗内窥镜等需要柔性操作的领域具有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