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备受瞩目的ISC.AI 2025互联网安全大会上,360集团的创始人周鸿祎抛出了一个震撼业界的观点:2025年,智能体时代的大门已经敞开,它们将成为AI领域的新星,并逐步从萌芽状态进化为智能体蜂群或集群的形态。此言一出,立即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讨论。
就在周鸿祎发表这一前瞻言论的前几天,360集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正式推出了“纳米AI多智能体蜂群”技术。这项技术将AI的协作模式形象地比喻为“蜂群作战”,实现了智能体从单打独斗到群体协同的质的飞跃,彻底打破了传统智能体的工作模式。
据悉,“纳米AI多智能体蜂群”技术的发布,标志着智能体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以系统协同为核心。这一转变不仅促使业界开始深入思考智能体的未来发展方向,也促使行业重新审视智能体单体强化与构建智能体集群之间的平衡。
在ISC.AI大会上,360集团巧妙地借鉴了自动驾驶的分级体系,将智能体的发展划分为L1至L5五个层级。这一分类体系清晰地描绘了不同层级智能体在能力、协作性和自主性上的差异,为理解智能体的进化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L1级智能体,作为最早期的智能体形态,其功能类似于“聊天助手”,虽然具备对话能力,但本质上仍是信息入口的延伸,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L2级智能体则进入了“工具逻辑”阶段,通过预设模块完成内容处理、格式转换等工作,但仍需人类后续参与,输出的结果只能算是半成品。而到了L3阶段,智能体开始具备真正的推理能力,能够在特定领域中完成目标规划、逻辑拆解和流程调用,但一旦任务跨越其知识边界或涉及多领域融合,就会出现协作断层,效率大幅下降。
针对智能体在协作上的这一核心问题,360推出的“纳米AI多智能体蜂群”给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与当前普遍强调“个体能力”的智能体系统不同,“蜂群逻辑”的出发点是“协作能力优先”。通过结构化的指挥机制,实现多个智能体之间的灵活拉群、嵌套协同,从而能够完成高复杂度的任务。
这一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入了“蜂群协作框架”的全新机制。每个智能体不再是被动执行的子程序,而是作为任务流程中的独立参与者,在统一目标的指挥下,扮演具体角色,分工协作。例如,在自动生成短视频的任务中,不同的智能体会分别负责脚本生成、分镜设计、素材调取、配音配乐、剪辑调色等环节,共同完成任务,实现“团队产出”。
据360的数据显示,“纳米AI多智能体蜂群”已经能够连续2小时执行超过1000步任务不中断,消耗token超过2000万。这一强悍能力的背后,是其拥有行业领先的多智能体蜂群引擎,该引擎支持无限工具调用、无限上下文长度,能够执行无限步骤的超级任务。
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对此评论道:“周鸿祎借用自动驾驶领域的L1到L5分级体系来描述智能体的发展阶段,非常有启发性。这不仅帮助大众理解了技术进展的层级,也揭示了当前智能体面临的核心问题。”
在智能体行业普遍关注模型能力和插件生态时,360却选择了“协同调度”这一被忽视的路径。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360长期“系统思维”的自然延伸。从首创免费杀毒到推出360安全大脑,360的核心能力一直是面向组织级需求的结构性应对体系。
“纳米AI多智能体蜂群”技术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还已经在360的多个产品线中落地应用。从视频生成到带货翻译、行业分析、知识总结等实际应用场景,360将蜂群能力嵌入多个C端与B端产品中,让每一套蜂群协作模型都以“任务包”的形式服务于终端用户。
周鸿祎在演讲中指出:“智能体和我们熟悉的数字人一样,能力平庸且存在任务倦怠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多个不同专业的智能体进行协作,多智能体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360选择在ISC大会期间发布“纳米AI多智能体蜂群”,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宣布,更是一种产业立场的声明,即360要用协同智能体系统定义AI时代的“组织级生产力工具”。
与市面上大多数智能体仍停留在“单人作战”的思路不同,多智能体蜂群的核心思路是构建系统层的分工逻辑与调度机制。这种差异不仅带来了执行效率的优化,更是战略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