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AI换脸技术突破人脸识别防线,银行账户安全岌岌可危

时间:2025-08-21 00:52:31来源:差评XPIN编辑:快讯团队

近期,一起涉及AI换脸技术诈骗的案件在南京曝光,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于人脸识别系统的安全性上。据悉,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手段收集了超过195万条个人信息,并利用AI换脸技术成功绕过了某金融支付平台的人脸识别防线,最终非法获利1.5万元。

这起案件只是冰山一角。在此之前,多位财经自媒体博主遭遇账号被盗事件,其中不乏拥有数十万粉丝的大V。这些博主的账号不仅被盗用发送诈骗信息,甚至公司法人身份也被篡改。这一系列事件背后,人脸识别技术的漏洞成为不法分子利用的工具。

人脸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看似简单:摄像头捕捉面部图像,提取五官特征,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再与预设信息进行比对。然而,正是这一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为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目前市面上的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分为2D和3D两种。2D技术成本低廉,但安全性相对较低,一张高分辨率的照片或视频就可能骗过系统。相比之下,3D技术更为安全,但并非无懈可击。

近年来,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骗子们利用GAN(生成对抗网络)攻击人脸识别系统的手段愈发高超。他们通过伪造AI换脸视频或面具,轻松骗过摄像头,甚至在活体检测环节也能蒙混过关。这背后的原因,与系统的工作原理密切相关。人脸识别系统往往只关注可测量的指标,如面部特征等,而忽略了这些指标背后的真实性。因此,只要在这些指标上作弊,就能轻易绕过系统的防线。

更令人担忧的是,围绕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代过人脸识别”服务,甚至明目张胆地宣传能绕过哪些政务平台的人脸识别系统。这些服务的存在,无疑为诈骗行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已经采取措施加强人脸识别技术的监管。然而,技术的攻防战从未停止。支付、金融等领域的人脸识别系统和工程师们也在不断升级防御手段,如采用交叉验证、3D结构光建模、红外检测等技术,提高伪造成本。同时,一些企业也推出了检测深度伪造的技术,以应对AI换脸等新型诈骗手段。

尽管如此,公众仍需保持警惕。人脸识别作为一项便捷的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避免在不必要的场合使用人脸识别功能,保护好自己的面部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技术的攻防战中保持主动,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下一个目标。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