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期取得了一项突破性的进展,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创新的药物递送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利用纳米颗粒封装药物,并结合超声波引导,实现了药物在目标部位的精确释放。
据悉,早在2018年,该团队就曾探索过超声波引导药物递送的潜力。然而,当时的纳米颗粒材料生产复杂,需要在极低的温度下储存,且在体温环境下稳定性不佳,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采用了全新的纳米颗粒外壳材料,并在颗粒内部添加了特定浓度的蔗糖溶液。这一改变使得纳米颗粒在超声波引导下更加敏感,同时在体温环境下更加稳定。新版纳米颗粒的生产也更加简便,提高了其安全性和实用性。
为了验证这种新型药物递送技术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在小鼠身上进行了实验。他们分别给小鼠注射了游离的镇静麻醉药物氯胺酮和封装在新版纳米颗粒中的氯胺酮,并进行了对照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在没有超声波引导的情况下,注射纳米颗粒封装药物的小鼠体内各器官中的氯胺酮含量较低。然而,当超声波应用于特定的大脑区域时,该区域接收到的药物量显著增加,达到了其他部位的3倍。
研究人员还发现,目标脑区从纳米颗粒中获得的氯胺酮比从游离氯胺酮中获得的多约30%,这对小鼠的脑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新型药物递送技术的靶向释放能力。
除了氯胺酮,研究人员还测试了封装在纳米颗粒中的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他们给小鼠注射了这种药物,并将超声波引导应用于小鼠的一条腿的神经。结果显示,仅2.5分钟的超声波引导就能实现超过1小时的局部麻醉效果。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表示,这项新技术有望为多种药物的递送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精确控制药物的释放位置和时机,可以最大化提高疗效,同时显著减少副作用。这一创新成果为药物递送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