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休闲零食市场日益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下,众多品牌纷纷探索跨界之路,以期寻找新的增长点。近日,一家知名坚果品牌宣布成立咖啡子品牌,这一举动迅速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这并非该品牌首次涉足饮品领域,早在几年前,它就曾推出过相关饮品系列,但并未在市场上掀起太大波澜,最终悄然淡出。
此次重拾咖啡业务,外界不禁猜测其背后的动机。是为了真正拓展业务版图,还是仅仅跟风咖啡市场的热度,以提升品牌曝光度?又或是希望通过此举改变其传统零食品牌的形象,焕发新生?
据悉,该品牌已悄然试水“店中店”模式,在其零食店内设置咖啡机,提供咖啡产品。同时,公司宣布将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专注于孵化新咖啡子品牌“第二大脑”。近年来,休闲零食市场格局不断变化,新兴的量贩零食品牌对传统品牌构成了巨大挑战,导致许多传统零食品牌线下门店数量减少,盈利能力下滑。因此,拓展新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这些品牌的迫切需求。
“第二大脑”早在2018年就已面世,当时作为功能性饮料推出,包含混合坚果咖啡乳和混合坚果发酵乳两款产品,主打“解决脑累”的概念。然而,由于线下渠道薄弱,这一产品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逐渐退出市场。如今,“第二大脑”明确聚焦咖啡赛道,再次回归,或许是看中了咖啡市场的巨大潜力。数据显示,中国咖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人均年消费量不断提升,仍有大量未接触过咖啡的消费者,市场潜力巨大。
该品牌的产品矩阵涵盖了三合一咖啡、速溶黑咖啡、功能性咖啡粉、浓缩咖啡液、咖啡饮料等多个主流品类,并计划后期推出挂耳咖啡、咖啡豆等专业级产品。在现制咖啡领域,品牌计划在零食店和便利店收银台放置咖啡机,目前已有6家店正在测试。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咖啡市场,新进入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现制咖啡领域,既有星巴克等传统品牌稳坐高端市场,又有瑞幸等新兴品牌凭借数字化运营和补贴策略迅速扩张。在速溶咖啡市场,三顿半、永噗等品牌也早已形成稳定的消费客群。一些现制咖啡品牌还推出冷萃咖啡液等产品,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因此,该品牌同时布局现制咖啡和速溶咖啡,虽然看似带来了更多机会,但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尽管该品牌已形成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品牌成本,确保产品质量和供应稳定性,但与其他早已布局咖啡市场的品牌相比,其竞争力仍显不足。加之在咖啡领域的专业度和市场认知度尚浅,很难迅速占据消费者心智。
从市场整体来看,咖啡赛道近年来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然而,从去年开始,咖啡行业似乎已走到拐点。开店速度放缓,闭店数量增长,不少此前位于行业前列的品牌走向落寞。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态势下,中小品牌被淘汰,留下来的品牌在综合实力等方面更强,新进入品牌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
对于该品牌而言,跨界咖啡或许也是提升品牌曝光度的一种手段。在休闲零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各个品牌在宣传营销上动作频繁,营销成本不断攀升。跨界推新往往能够引发行业广泛关注,成为品牌提升曝光度的低成本策略。跨界进入咖啡赛道还能够将产品植入更多消费场景,实现场景互补,吸引更多消费群体的关注。
另一方面,重塑品牌年轻化的形象或许也是该品牌跨界咖啡的目的之一。随着越来越多新兴品牌的涌入,该品牌逐渐向“传统品牌”靠拢。而年轻群体才是零食市场的主力军,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多零食品牌开始在“年轻化”策略上下功夫。咖啡作为年轻人喜爱的饮品,能够更好地与年轻消费者产生互动,品牌通过跨界咖啡品类可以加强与Z世代建立情感联系,扭转“传统零食品牌”的老化形象。
咖啡的高利润或许也是该品牌布局咖啡市场的原因之一。无论是现制咖啡还是速溶咖啡,都拥有可观的利润空间。通过“店中店”模式销售现制咖啡可以减少独立门店的租金和人力投入,进一步提高利润;速溶咖啡则可以依托品牌在电商渠道的优势进行推广,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一旦成功,将为品牌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
在业绩压力下,该品牌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自2020年以来,品牌营收增速明显放缓,净利润大幅下滑。为此,品牌提出“全品类+全渠道”的战略布局,先后投资孵化了多个子品牌,形成了多个品类的多品牌矩阵。此次跨界咖啡市场的策略,正是品牌在上述战略指导下的一次大胆尝试。
然而,跨界并非易事。在此之前,已有零食品牌尝试跨界咖啡,但并未在市场上形成显著影响。面对众多知名品牌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该品牌如何实现差异化和创新,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需要品牌不断投入资金和资源,但在多品类布局的情况下,可能难以对某类产品进行大量投入。因此,其跨界咖啡的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
在休闲零食品牌跨界推新成为常态的今天,该品牌跨界咖啡的举动无疑再次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能否在咖啡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仍需时间验证。对于品牌而言,跨界或许只是一种策略,一种在风头正盛的品类中寻求机会的方式。成功与否,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场跨界之旅中,品牌能否找到新的增长点,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