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具身智能浪潮下:传感器站上“C位”,国产技术突围正当时

时间:2025-10-24 01:35:58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在2025大湾区国际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产业趋势正在浮现: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的蓬勃发展,正为国内传感器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其突破传统应用边界,开辟新的增长空间。这场由机器人产业变革引发的传感器市场扩容,不仅体现在规模扩张上,更在技术突破与产业格局重塑中展现出深远影响。

具身智能机器人对感知能力的极致追求,成为推动传感器技术迭代的核心驱动力。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为例,这款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百米赛跑中夺冠的机器人,其自主奔跑能力背后是精密传感器网络的支撑。无锡北微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的DMC630惯性传感器(IMU)被集成于机器人头部、躯干和腰部,通过实时监测姿态、朝向和倾斜角度,为运动控制算法提供关键数据,使机器人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平衡并规划行动路径。这种多模态感知融合(惯性传感器+视觉+激光雷达)的技术方案,正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标配。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不同,具身智能机器人需要具备"类人"的环境适应能力。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指出,这类机器人必须能"看见"物体特征、"感知"操作力度、"判断"环境变化,这对视觉、触觉、力觉乃至温湿度传感器的综合性能提出严苛要求。大会现场展示的灵巧手、机器狗、人形机器人等产品,均通过强化感知系统实现从"机械执行"到"智能感知"的跨越,传感器由此成为机器人智能化的核心基础设施。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变革的商业价值。西南证券研报显示,感知系统占机器人总成本的约20%,而2024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已突破4061.2亿元,同比增长11.4%,预计2027年将达5793.4亿元。其中,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成为关键引擎——MIR睿工业数据显示,2024年该领域六维力传感器出货量同比激增1100%,国产化率从4年前的19%提升至57.8%。

在这场产业变革中,国产传感器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打破外资垄断。戴盟(深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全球首款毫米级厚度视触觉传感器,将感知单元密度提升至每平方厘米数万个,在保持高分辨率的同时将厚度从厘米级压缩至毫米级,使机器人具备"辨物知质"的精细操作能力。柯力传感通过投资北微传感,在惯性传感器领域构建技术壁垒;越疆、途见科技等企业在电子皮肤领域展现全球竞争力;安培龙则依托汽车产业链优势,致力于降低人形机器人传感器成本。

尽管取得突破,国产传感器仍面临多重挑战。华源证券研报显示,IMU市场前五大外资厂商占据88%份额,六维力传感器由美日企业主导,柔性电子皮肤领域海外技术同样领先。国内企业普遍存在芯片制造能力不足的问题,高端产品依赖海外晶圆厂流片,且需突破海外厂商建立的"客户壁垒"。业内人士指出,技术积累、成本优势与市场认可度的提升,仍是国产传感器冲击高端市场的必经之路。

更多热门内容
《2025智能体发展蓝图:应用场景拓展与治理制度保障双轨并行》
全球智能体行业高速发展,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554亿元,预计2030年达8250亿元,技术上向“云-边-端”协同演进,应用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落地,在客服、数据分析等场景渗透率较高,产业形成“通用平台-垂直…

2025-10-24

人形机器人赛道激战正酣:马斯克与Brett的“造梦”与“造实”之争
39岁的Brett正在把Figure03变成一段人人可见的“未来样本”;而54岁的马斯克,或许正面临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当未来需要被看见的那一刻,他会不会慢了半拍?2021年8月,马斯克在Tesla AI…

2025-10-24

深圳科学家领衔跨维智能:仿真系统赋能机器人,数亿融资助力商业落地
在商业化上,当多数同行仍在讨论Sim2Real技术可行性时,跨维智能已凭借“仿真-感知-决策”系统,成为业内唯一在该领域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的团队。 2025年1月底,跨维智能发布首款人形机器人产品W1,与优…

2025-10-24